美語外語學習障礙!同溫層現象台灣人自我設限-舒適圈心態-聊天限定少數興趣專業領域話題-語言表達能力英文難進步

美語-英文-英語-外語-日語-韓語-西班牙語-學習-進修-障礙-台灣人-台灣-同溫層-現象-特徵-特色-自扯後腿-舒適圈-心態-作祟-聊天-談話-會話-溝通-討論-辯論-設定-限定-範圍-特定-議題-主題-意見-興趣-話題-職業-專業-領域-自我設限-語言-表達-能力-進步-UNOLIN-講座-新聞-評論-2018-2018年

同溫層心態 阻礙台灣人外語學習進步

舊標題

★ 《學美語英文英語障礙!台灣人同溫層現象自扯後腿!舒適圈心態作祟!只想聊特定議題會話主題感興趣話題!只在乎自己職業專業領域!自我設限語言學習表達能力難以進步!UNOLIN外語學習講座+新聞評論2018-33》

相關新聞

請看以下新聞!

★ 2016/11/11《「同溫層」現象 淘汰氣象用語,反成網路火熱新詞》

(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breakingnews/1883367)

(新聞內容2016-11-11)

〔即時新聞/綜合報導〕氣象名詞「同溫層」的衍生用法,近年於網路上非常火熱,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在臉書PO文表示,這其實是淘汰的氣象用語。

 

鄭明典指出,同溫層原本是氣象學名詞,指的是對流層頂以上,到約50公里的高空。他說,這層大氣的溫度,平均來說隨高度升高,是相當穩定的大氣層,不過在台灣改名為「平流層」後,原來同溫層的名稱就不用了。

 

「同溫層」與「舒適圈」都是近年來在網路上使用率極高的用語,前者指的是一個人所能接觸到的社交圈,在某些特定主題上,有共同或類似的信念、立場及主張時,會讓人以為多數人都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,因而容易誤判情勢,這個現象在社群網路發達的今天尤為明顯。

 

而「舒適圈」一詞則略帶貶意,指的是身處「同溫層」中的人,會傾向繼續留在這個圈子內,由於想法、價值觀普遍相近,社群內不易產生摩擦,往往會讓身處社群中的人們感到很輕鬆、很自在,因而得名。

(完)

筆者評論

針對此新聞,我的評論、跟美語外語教學心得如下:

「同溫層現象」,在台灣,是超明顯DER!!

不管是在政治、社會、宗教、職業、學校…等議題,或是在語言學習上!

都是如此!

話說,在台灣,大家對於同溫層的了解,除了是來自氣象用語,也有可能是來自於以下這型美國轟炸機!

早從1955年,美國的B-52 同溫層堡壘式轟炸機 (B-52 STRATOFORTRESS BOMBER),就開始服役至今。

B-52.jpg

(圖片來源:請按此!)

待過數個城市跟數個國家十多年的我,個人觀察:

台灣人平均的「同溫層現象」,比起某些外國人,譬如說美國人、英國人等歐美白人,及東南亞人士好了,更加明顯。

證據之一,就是我自己、跟我的美語教學外籍同事們都發現:

許多台灣人,往往只聊自己有興趣的極少數話題。

對於不是自己所學領域、自己上班相關、自己可得到即刻利益、歐美日韓以外的國際,往往大多數台灣人都會感到沒興趣。

所以,我跟過去二十多年來,在美語班共事過的上百位多國外籍同事們!

即使常常苦心地,準備了一堆不同議題的時事話題。

想要讓來自全台各地的各年齡層、各領域的學員們,用英語討論交談。

許多台灣學員當下就直接表示,對大多數的話題,都不感興趣。

我個人是看這種心態還蠻習慣了!

但許多剛來台灣沒一兩年的我外籍同事們,往往都感到很挫折。

他們常說:

不就是要多多接觸不同議題,台灣人才能更自在地,面對任何外國人聊天嗎?

更多的議題,才會有更多聊天的動機、聊天的後續、跟接下來可能發展出來的更多對話認識,及溝通、交往。

怎麼會一開始,許多台灣人,在學外語時!

就先把大多數的話題,都直接認定跟自己不相關、或自己不感興趣哩?

(譬如說:開餐廳的只想聊吃的、不想聊同性戀話題。打棒球的,不想去聊南美洲足球、或歐洲滑雪運動。當護士或作業員的,不想聊重型機車或者文藝復興。諸如此類的類比。)

如果!一開始我們就自我設限!

那好不容易有機會跟外國人聊天了,不管對方是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語系的外國人!

沒幾分鐘後,可能就無話可聊了!

要不然,就是不管遇到幾個外國人或者外籍教師,台灣人自己永遠就只能聊幾個特定、限定的話題!

以我在國外居住、留學、工作、自助旅行多年經驗來看,至少我遇到的各國外國人,都不同程度地,會去接受不同文化跟不同議題的聊天。

譬如說,印度人願意聽我分享,我住阿根廷當地的吃牛肉文化,即使這印度人他是個不能吃牛肉、崇敬牛隻的印度教徒。

譬如說,在西雅圖遇到的白人至上主義飛車黨們,也願意聽我講亞洲人對他們3K黨的看法、跟聊到日本新幹線高鐵。

也遇過一個13歲的比利時男孩,從未到過亞洲!

但他可以跟我在開往荷蘭的高鐵上,聊達賴喇嘛、跟台灣的氣候。我們互相傾聽、互相學習,拓展視野。

在台灣,卻有更高比例的人,一開始就說,自己對哪些話題沒興趣,聊都不想聊!

歐美常見社交場合,之中的拿著一杯飲料、在會場中走動跟不同人聊天的景象,我們在好萊塢歐美電影戲劇中也常看到。

這些動作,不只是不同專業領域的交換訊息、也是交友、認識伴侶、跟商機所在啊。

除非是在自己的同學會、家族聚會、宗教聚會、或體育社團聚會…等等!

不然大多數的台灣人,似乎對這種不同行業、不同領域的聊天社交場合,都不太自在。

不然就是:

老師跟老師一起聊、律師跟律師一起聊、水電工跟水電工一起聊、台清交畢業的跟類似學校畢業背景的一起聊!

You may also like..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